热线信箱 | 信息公开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科大学者/故事正文

数学人的岁月蹉跎

发布时间:2021-05-17  点击:

读毕我的硕士导师周毓荣教授的回忆录《数学人的漫漫人生路》,掩卷沉思,感慨良多。周老师一生坎坷,遭遇了许多挫折和不幸,但他怀着在教学科研上有所建树的人生抱负,践行了自己“爱国、善良、正直、宽容和有责任心”的人生准则,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终于成就为成绩卓著的教学科研名师。他不就像一棵历经沧桑、巍然屹立的泰山松吗?

周老师出生于广东省五华县,自幼聪慧好学,成绩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名列前茅,1955年考入中山大学数学系,由此开启了他的数学人生。大学期间,周老师潜心向学,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修读了许淞庆教授的微分方程专门化,走上了微分方程的研究道路。1960年中山大学毕业支援内地建设,分配到山东大学数学系任教,在同级任教的包括北大分来的十几人中成为第一个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教师,受到校内教授的好评。1965年周老师与山大其他几位教师调配到新汶矿中任教,随后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在既无资料,又无环境的条件下,他不抱任何功利目的,摒弃下棋等娱乐活动,闭门苦读,刻苦钻研,于顶尖数学刊物 《数学学报》《应用数学学报》《数学年报》连续发表出高水平学术论文,引起了国内同行专家叶彦谦、黄启昌等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改革开放后,周老师放弃了回南方工作的机会,谢绝了山东大学等高校的邀请,来到了与新汶矿中同属煤炭系统的山东矿业学院,成为数学与软件工程系的建系骨干。由于他教学科研业绩突出,成果卓著,在短短的几年内,就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教授,成为山东矿院当时仅有的十几名教授之一。

我于1984年山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倾慕周老师的人品学问,拜考到他的门下,从事微分方程的学习研究。记得周老师上课,虽然我们同级数学研究生只有5个人,但周老师立于黑板前,一丝不苟地板书,循循善诱地讲授,认真细致地答疑,彰显了名师的风范,也为我们将来从教树立了榜样。特别是周老师对学问的执著与认真,更是让我印象深刻,多少次因思考不深入不细致而被周老师批,多少次因不扎实有浮躁而被周老师训,但这恰恰成就了自己做学问严谨细致的底色与风格,在随后的博士、博士后研究及指导自己的研究生中都在运用,真是受益终生啊。还记得讨论班上,周老师针对我们每个人的情况,精心选择不同的学术论文交与我们研读报告,苦心教导我们怎样一层一层地去查找参考文献,以便对学术问题追根溯源,从而一步一步地找到做研究的方法。更忘不了的是,我在选择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向时请教周老师,当时周老师的研究兴趣是微分方程定性理论,但他根据我的学习情况,果断鼓励我从事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的研究,使我的(包括6篇公开发表的小论文)硕士学位论文获得优秀,也为我从事科学研究确立了适合自己的正确方向。

我硕士毕业后在基础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虽然与周老师不在一个系部,但同住矿院家属院,所以自己学习工作研究及至生活中的事情时常向老师请教,两家常来常往,我的女儿韵韵小学放学后也常常到周爷爷家逗猫摘果,真是其乐融融啊。后来我因工作需要调往潍坊学院任职,但我与周老师的联系从未中断过。记不得哪位名人说过,若把数学教学科研作为职业,则只是在退休前从事;若把数学教学科研作为兴趣和追求,则退休后仍然孜孜以求、毫不松懈,周老师就是后者的典型代表。周老师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又是山东省政协常委,根据工作的需要,69岁方办理退休手续,但他“退而不休”,又被437必赢会员中心(山东矿业学院更名,这个过程周老师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选聘为首届老教授协会会长,继续与老教授们一起发挥着暖人的余热。周老师源于多年从事教学科研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对数学有着深刻的感悟,撰写发表了《数学及其功用》(437必赢会员中心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3月),文章用朴实严谨的语言,结合中外大量科学史料,阐述了数学的内涵和作用,展示了数学之美、数学之用,并对教师如何教好数学做了论述。这篇文章的内容与观点今天看来仍然弥足珍贵,我在任教育部大学数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工作时也时常引用。

周老师作为一个南方人,支援内地建设来到山东,历经了婚恋挫折、夫人患病、儿子早逝和多次政治运动的冲击,晚年自己又患上了颈椎病,可以说是一生坎坷,但他怀着在教学科研上有所建树以奉献国家的坚强信念,不向命运低头,奋勇顽强地努力拼搏,在学术上蔚然大家,在教学上桃李天下,他的一代代学生都在感念师恩,真可谓“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衷心祝愿我的老师周毓荣教授,这棵历经沧桑、历久弥坚的泰山松,健康长寿!(作者:潍坊学院院长 冯滨鲁)